聚热网 百科 少年往事,少年往事作文800字

少年往事,少年往事作文800字

少年往事,少年往事作文800字

少年往事

片名《少年往事》 一九二八年,一个忘忧的年代;青岛,一个充满欧洲色彩的城市;十三岁,小朋友开始认识生命的时刻。俏皮活泼,无心向学的方忆琳,某天在教堂门外拾到了一把小提琴,她存心戏弄失物主人尧永诺。两人从误会到谅解到欣赏,变成形影不离的好朋友。诺和琳过份亲近竟惹来同学取笑,琳委屈地剪去一把长发抗议,与此同时,母亲迫她订婚,越想越惊,唯有离家出走,秘密找尧永诺商量。 诺义不容辞,把她安置于海边小艇,两人互相扶持,说出心底梦想:琳希望流浪欧洲,编写人生美好回忆;诺则不顾父亲反对,坚持研习小提琴,只为可有一曲留名后世。琳鼓励诺找小提琴大师唐远骥学艺,唐的传奇故事开启了小朋友们的心灵。琳的妈妈到处找寻女儿,吓得她下定决心提早远赴欧洲,同学全力支持,不惜一切为她筹措旅费,临行前夕,诺作了一曲为她送别,两人在最后的一刻,才意识到爱的种籽已不知不觉地在他们之间萌芽。少年的离别,没想到竟是一生,从此以后,方忆琳便没有再遇上尧永诺了。在生命的尽头,她没有忘记对自己的承诺;至于尧永诺,他的音乐亦早已在民间留传。

少年往事作文800字

少年往事文/林沐童年的生活是清苦的。

但总有些事,回忆起来,是难忘的、有趣的,甚或是温馨的。

少年往事,少年往事作文800字

一颗红心“身在学校小天地,胸怀世界四十亿”。

在只有三几百平米学校小小操场上,十四个朱红色嵌入土墙里斗大般的字体,在初升太阳光芒的照耀下,熠熠生辉。

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!一队队头发蓬乱,衣着粗糙甚或打着补丁的稚气少年,喊着音频不一,但还洪亮的号子,迈步在早上的操场上。

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上小学时,每天都会出现的一幕景象。

我的小学生涯是伴随着“文革”开始的。

二年级时,就历经了“停课闹革命”。

刚开始,以班为单位,在学校公共场所划分宣传墙报,贴上学生的学习体会。

很快的,墙上的小字变成了大字,原来还算公正和规矩的宣传阵地,被报纸或大张白纸书写的歪扭大字覆盖。

又很快,大字报普天盖地。

今天上墙的,就可能压在昨天贴的上边。

墙上贴不下的,在房和墙之间,树和树之间打钉牵绳,大纸报就粘糊在绳子上。

纸张不够了,有的便直接写在墙上。

内容也从开始的胡抄乱拼,变成了简单粗暴的人身改击,“打倒XXX!打倒XXX臭老婆XXX!谁谁谁是反革命!在踩上一只脚,叫他永世不得翻身!”再后来,从上面打倒了下面,打到县上、公社、学校、生产大队、小队,再到地富反坏右。

所有打倒的名字上都打着大红的叉叉,以示彻底打倒。

小小学校这孕育人初心、教育人成长的地方,在政治风潮中颠簸不堪。

小学生的政治成份,也从系在脖子上的少先队红领巾,变成了套在衣袖上的红小兵袖章。

三、四年级“停课闹革命”有了些进步,变成了“复课闹革命”。

那时上学和工作是靠推荐的,只要跟上形势,课上不上已经没人关心了。

我们这些还在懵懂之中的少年,巳经在心底里种下了驰骋远方和聚集五湖四海的种子。

当时有部红透了的电影叫《决裂》,中有对话“马尾巴的功能”成为学生的口头禅。

一天,学校隆重召开大会,是誓师大会,内容是表忠心,也就是“一颗红心”做合格接班人。

我被确定为班干部代表在大会发言。

说起来,还是有些意思。

从上小学起,我就被确定为班干部,先是红领巾小队长,再是红小兵中队长。

一直到转学换学校,直至上了高中都是这样。

记得这一次因为是学校召开的大会,各班都很是重视,班主任更是如此。

前一天,就找我谈心,千叮咛,万嘱咐。

其实,我也是当事到了极点。

你说怪不怪,平时班上发言,不管是交流学习体会,还是安排事务性的事,我都不怵,不太做准备,就能发言。

这次,老师越叮嘱,越发心里没底。

稿子在学校没写完,晚上在家写,直看到钟表指针12点了才有了些眉目。

苐二天,大会在锣鼓声中准时召开。

先是“忠字舞”表演,眼前晃动的人影上上下下。

再是表决心,先进个人交流发言。

当我站在台上时,开始还顺畅,念着念着,前一天晚上煤油灯下胡写乱画的稿子,因为字迹潦草,自己都不认识了,越紧张越不认识。

好不容易结结巴巴的发完言,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样从台子上走下来的。

这自然被班主任老师狠批了一顿,记得中午都难过的没有回家吃饭。

大会第三项,压轴内容很是重要,一名五年级的男同学,用实际行动表达“红心”。

记得当时是麦收前夕,也就是五月底前,天气还不是很热。

这个同学在广播嘹亮的革命歌曲声中,迈着坚定的步伐,赤膊上身从台下走到台上中心,校长及师生全体起立,女校医紧随其后,一手端着酒精瓶,一手拿着棉签儿,表情严肃而紧张。

校长站在主桌旁,手把话筒,说了一通热情洋溢,慷慨激昂的话语。

赤膊着上身的同学,一手握着直径约有一寸的纪念像章,一手紧紧的攥着拳头,神圣的环视了一下台下的同学。

当校长郑重宣布XXX同学,要把“红心”变为实际行动时,女校医紧前两步,把沾满酒精的棉签,迅速的涂抹在同学的左前胸处。

紧接着,只见这位同学长长的吸了口气,能看出胸部加快了起伏的频率,小嘴蠕动了几下,牙齿咬着嘴唇,因为憋气而脸庞有些泛红。

他凝神屏气了片刻,便郑重地不加犹豫地将纪念章的针扎向了自己的肌肉,几滴殷红的鲜血即刻渗了出来,顺着徽章的地方,从他白皙且稚嫩的胸膛上缓缓的流了下来。

霎时间,会场上空锣鼓震天,掌声经久不息。

“向某某某学习” !“做合格的革命接班人!”“将革命进行到底!”…呼喊声此起彼伏。

“诗和远方”是现代人的情致,是一种生活满足后的享受。

而那个年代的人们,甚至孩子,不管生活多么的艰辛,都有一颗炽热的“红心”,有一颗胸怀世界,改变全人类命运的壮志。

这在当时似乎是一种人生意义和政治责任。

多少年后,每当忆起童年,这个热烈,庄严,虔诚,还有几份神圣的场面,以及那经久不息的鼓掌、呼喊,都梦幻般或明或暗地在眼前闪显。

撵鸡我上小学时,可说学生就没有压力。

文化课很简单,一年级时的语文、算术不及现在的学前班内容丰富、要求高。

但课程之外,如品德教育、社会实践、体育娱乐,集体活动应比现在的多。

那个时候社会倡导“大公无私”,学校也特别把学习英雄,学习先进放在重要位置。

我所说的“撵鸡”,就是一次学英雄,见行动;学雷锋做好事的具体行动。

我们村有五个和我同庚,又在一个班的小朋友,我们之间亲密无间。

平时,除特殊情况外,基本上都是同出同进。

上学也是你叫我,我叫他,一起去,一块回。

有时为了能在一起玩耍,还要给父母编一些理由。

一次,一个小朋友家养的母鸡,老去别人家下蛋,他母亲有意见,但没办法。

我们几个知道后,便商量要把这个好事做了。

我们给各自家大人谎说一起学习,讨论算术题,便来到了这个同学家。

到他家后,我们先关好前后门,准备把鸡抓住再说。

可这鸡虽然是关在了院子,还是跑着飞着。

我们在院子跟着鸡跑,撵得鸡飞狗上墙,就是抓不着。

我们商量着把鸡赶进柴房就好办了。

几个人便分工协作,前追后堵,很快就把鸡撵进柴房。

这家柴房是顺着邻居家沿墙南北而建,北边是正门,我们几个一拥而进,才发现这柴房后墙也就一人来高,母鸡因受到惊吓,直接飞到了后墙上。

几个小同学随之出外堵截,我便沿柴房后墙直接爬了上去。

鸡看无路可走,便从后墙飞了下去。

我紧追不舍,几乎在鸡飞下去同时,也直接从墙上跳了下去。

可没想到的是,这墙下是个红苕窖。

同学家为了规避下雨的雨水或其他东西掉到红苕窖里边,在上边覆盖了一张席子,鸡跳下去飞走了,我这一跳不偏不倚,刚好坠落进了红苕窖里。

在我们的家乡,为了在冬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存储些红苕或蔬菜,便于食用,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打十多米深度的红苕窖。

红苕窖深入地下,冬暖夏凉,四季恒温,是存储红苕和瓜果蔬菜的好地方。

掉落入红苕窖里的我,因为身体轻,又有草蓆起缓冲作用,所以只是受了些惊吓,身体并无大碍。

只记得自己刚落到底的时候,一瞬间,有极其憋闷的感觉,出不来气,喊不出声。

其实上面的人,特别是同学的母亲,受到惊吓不亚于我。

记得他的母亲爬在窖沿上大呼二叫,听到我回话后,迅速找来了竹筐和绳子,让小朋友在上面拉着绳子,自己下到窖底,把我抱起,放入篮中,自己又上到地面,把我吊了上来。

我上来后,同学母亲抱住我,摸摸这里,看看那里,直到确认我没事,便把我们领到房子里边,让我们坐在坑沿上、凳子上。

她翻箱倒柜,从柜子底下,翻出一包东西,一层一层的麻纸退去,我们才看到是一包白糖,几位小朋友一人一杯,当然给我的是大碗。

完后,在我离开的时候,反复叮嘱,不要告诉我的母亲。

一场大张旗鼓,轰轰烈烈的撵鸡做好事活动没有做好,甚至连鸡毛都没抓住,只能草草收场了。

对于小同学家来说,是抓鸡不成,蚀了一把白糖。

对于我等而言,是留下了一段成长中有趣的回忆。

其实,这段小故事应该叫抓鸡,但是沒抓着,只能改作撵鸡了。

撵鸡虽然是一件简单的事,但也能说一些道理。

做事不仅要有好的出发点,还要看怎么能把事做好。

人常说的好事好办,好事办好。

好办是说的方法,办好是说的能力。

不管是方法,还是能力,晚上抓比白天好抓。

晚上,鸡在架上抓就是了,省得白天白费力效果还不好。

当然,你是想弄点动静给人看,不计成本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我遵守诺言,真没有和母亲说,过了些年,我回家,母亲告诉我,这家同学的母亲不在了,我才说起撵鸡这个事,母亲的眼睛都瞪大了。

版权声明: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,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,请发送到chengfengseo#gmail.com(#换成@)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r-cnc.cn/post/d2b70cdf072ecf5205d0a969.html

TAG: